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ōu yuó liè guó
成语简拼:ZYL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周游列國
成语解释
周游:全都走到,游遍。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,希望得到重用,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。后指走遍各地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旅行
成语接龙
1、周游列国→国步艰难→难乎为情→情不自禁→禁网疏阔→阔步高谈→谈今论古→古木参天→天地诛戮→戮力一心→心如铁石→石烂海枯→枯耘伤岁→岁聿云暮→暮雨朝云→云心水性→性命交关→关情脉脉→脉脉相通→通权达变→变化如神→神闲气定→定倾扶危→危于累卵→卵覆鸟飞
2、周游列国→国而忘家→家破人亡→亡可?a href='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0147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魏巍位嘉薮恰亲鹁颖啊按侵乇摇抑匮愿省手玮隆潞铩锟涤逞┡胺琪摇吟阎健接行槊糠缌鳌骱逛け场潮厩髂┙谙感小胁赜蒙帷嵘∫辍瓴蝗荽?/p>
成语示例
(1)扁鹊深入民间,「周游列国」,「随俗为变」,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。▼陶铸《崇高的理想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周游列国」是一个动宾式成语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周游列国”几个大字。
(3)太和中学的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周游列国”。
(4)小豆写不出成语“周游列国”,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。
(5)小胡不会写成语“周游列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袁安大哥哥给斯南和萁洁讲了“周游列国”的典故。
(7)春秋时期,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。
(8)王子周游列国多年,归国后照父亲的意愿安顿下来。
(9)一个人屈驾一只母鸡周游列国,所到之处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的恶搞故事。
(10)扁鹊深入民间,周游列国,随俗为变,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。见陶铸《崇高的理想》。
(11)又有一绝云:凤脱鹗群翔万仞,虎离豹冗奔千山,要知重耳能成霸,皆在周游列国间。
(12)打那以后,孔子离开鲁国,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,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。
(13)春秋战国,混战的年代,孔子没点身手,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,怎能周游列国呢?
(14)王子告诉她自己的父亲是谁,他自己是如何为了寻找死神不能摆布人的国度而周游列国的。
(15)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,大致走了卫国、宋国、齐国、郑国、晋国、陈国、蔡国、楚国等地。
(16)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,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,孔子周游列国、到处游说,可谓四处碰壁、颠沛流离。
(17)孔子一辈子周游列国,东奔西跑、颠沛流离,政治幻想彻底破灭之后,便神情黯然地回到了故乡鲁国。
(18)孔子早年在鲁国是有职位的,不可能将主要精力用来当教师,后来周游列国,经常流动不居,也不适宜招生办学。
(19)时将孙操四下,在狱中修书一封,密遣门下人送至水帘洞,孙膑接得父书,拆而读之曰:自子离齐之后,周游列国,避名隐迹。
成语出处
曹余章《上下五千年·孔子周游列国》:『孔子的学生说:「鲁君不办正事,咱们走吧!」打那以后,孔子离开鲁国,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,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。』
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,因孔子是保守派,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,常常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,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。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列国列国:[lièguó] 某一时期并存的各国。列国相争。东周列国志。
周游周游:全部走到;游遍:周游世界;孔子周游列国。
周周:zhōu 1、<形>周密;细密。《谋攻》:『辅周则国必强,辅隙则国必弱。』2、<形>周到;周全。《原毁》:『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重以周。』3、<动>合;密合。《张衡传》:『其牙机巧制,皆隐在尊中,复盖周密无际。』4、<动>团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『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』5、<动>环绕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垣墙周庭,以当南日。』6、<形>全;周遍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瓦缝参差,多于周身之帛缕。』7、<名>朝代名。约公元1066年至公元256年。周朝的都城也称『周』。8、<动>通『赒』。周济;救济。《齐民要术序》:『周人之急。』[周遭] 周围。
游游:yóu 1、<动>在水上漂浮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』2、<动>游玩。《赤壁赋》: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』3、<动>出游;游历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孔子东游。』4、<动>交往。《鸿门宴》:『秦时与臣游,项伯杀人,臣活之。』[又] 特指请教学问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』5、<动>游说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西游于梁。』[辨] 游,遊。凡有关水中活动,一般只用『游』,不可以用『遊』;而有关陆上活动的,『游』与『遊』可以通用。[游食] 吃闲饭。[游子] 离家外出的人。
列列:liè 1、<动>通『裂』。分割;分裂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古者列地建国。』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列缺霹雳,丘峦崩摧。』2、<名>行列;位次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官大夫与之同列。』3、<动>排列;陈列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仙之人兮列如麻。』4、<动>开列;列出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乃伪为屋券,列贾五百金。』5、<形>众,各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富于列国之君。』6、<形>一般的;普通的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大王见臣列观。』7、<动>通『烈』,焚烧。韩愈《祭鳄鱼文》:『昔先王既有天下,列山泽,罔绳擉刀,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。』8、<形>通『烈』。显赫;光明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『贪夫殉财兮,列士殉名。』[列列] (1)形容高高耸立的样子。(2)形容行列分明的样子。(3)形容风吹动。[列眉] 像眉毛一样暴露无遗。表示显而易见,无可怀疑。[列缺] (1)高空。(2)闪电。[列士] (1)指有名望的人。(2)同『烈士』。
国国:guó 1、<名>国家。《察今》:『故治国无法则乱。』2、<名>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用心者。』3、<名>国都;京都。《殽之战》:『武夫力而拘诸原,妇人暂而免诸国。』《岳阳楼记》:『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。』4、<名>地方;地域。《硕鼠》:『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』
周周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职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之由切,□音州。《广韵》徧也。《易·系辞》知周乎万物。又至也。《书·泰誓》虽有周亲,不如仁人。〈传〉周,至也。又忠信也。《书·太甲》自周有终。〈传〉用忠信有终也。《诗·小雅》行归于周。《论语》君子周而不比。〈注〉忠信为周,阿党为比。又终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以周事子。〈注〉周,犹终竟也。又《说文》密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先王贵当贵周,周者不出于口,不见于色,一龙一蛇,一日五化,之谓周。〈注〉深密不测,故周也。又曲也。《诗·唐风》生于道周。〈传〉周,曲也。又《诗·周南疏》周,代名,其地在岐山之阳,汉属扶风美阳县。又《广韵》备也。《前汉·路温舒传》锻錬而周内之。〈注〉晋灼曰:精熟周悉,致之法中也。又《广韵》周帀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周回五里有余。《韵会》俗作周,非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巂周。〈疏〉今谓之子规。又《韩非子·说林篇》鸟有周周者,重首而屈尾,将欲饮于河则必颠,乃衔其羽而饮之。一作翢。又不周,山名,在崑仑。《屈原·离骚》路不周以左转兮。又风名。《白虎通》西北曰不周风。不周者,不交也,言阴气未合化也。又阳周,平周,定周,皆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上郡阳周县,西河郡平周县,鬰林郡定周县。又姓。《广韵》本自周平王子,别封汝川,人谓之周家,因氏焉。又魏献帝次兄普氏,后攺为周氏。又复姓,魏初徴士炖煌周生烈。又与賙通。《论语》君子周急不继富。《孟子》君之於氓也,固周之。又叶市朱切,音殊。《季正哀慕歌》梧桐萋萋,生于道周。宫榭徘徊,台阁既除。
游游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(古文)汓《唐韵》以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周切,□音猷。水名。《水经注》淮水於淮浦县枝分,北为游水。又浮行也。《尔雅·释水》顺流而下曰遡游。《诗·秦风》遡游从之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阍人,王宫每门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〈注〉游,离宫也。又《管子·首宪篇》分理以为十游,游为之宗。又《尚书·考灵曜》地有四游,常动而人不知。又玩物适情之意。《礼·少仪》士依於德,游於艺。又间旷也。《礼·王制》无游民。又自适貌。《诗·小雅》慎尔优游。又枝叶扶疏貌。《诗·郑风》隰有游龙。〈传〉龙红草也。〈笺〉游,犹放纵也。言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。又《集韵》徐由切,音囚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力求切,音留。旌旗之旒也。本作斿。亦作旒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鞶厉游缨。又九游,星也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九游九星,在玉井西南。又《韵补》叶延知切,音移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拖蜺旌,靡云旗。前皮轩,后道游。又叶衣虚切,音於。《万震南州异物志赞》合浦之人,习水善游。上视层潭,如猿仰株。考证:(《礼·少仪》少依于德,游於艺。)谨照原文少改士。于改於。
列列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櫱切,□音裂。《说文》分解也。《广韵》行次也,位序也。《前汉·韦玄成传》恤我九列。〈注〉九卿之位。《颜延之·曲水诗序》婆娑于九列。又军伍。《左传·僖二十二年》不鼓不成列。又布也,□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陛戟百重,周庐千列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稻人》以列舍水。〈注〉列者,□其町畦,必使平垣,则水可止舍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郑有列御□。又《集韵》力制切,音例。比也。
国国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(古文)囗囶圀《唐韵》古或切《集韵》骨或切,□觥入声。《说文》邦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量人》掌建国之法,以分国为九州。又《冬官·考工记》匠人营国,旁三门,国中九经九纬,经涂九轨,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。《礼·王制》五国以为属,十国以为连,二十国以为卒,二百一十国以为州。《孟子》大国,地方百里,次国,地方七十里,小国,地方五十里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掌节》山国用虎节,土国用人节,泽国用龙节。〈注〉山国多山者,土国平地也,泽国多水者。又灭人之国曰胜国。《左传注》胜国者,绝其社稷,有其土地也。又九州之外曰外国。亦曰绝国。《后汉·班超传》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。〈又〉远处绝国。又两国相距曰敌国。《孟子》敌国不相征也。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。《李陵·答苏武书》闻子之归位,不过典属国。〈注〉典,掌也。即掌属国之事者。又城郭国,行国。《宋程大昌备北边对》汉西域诸国,有城郭国,有行国。城郭国,筑城为守者,行国不立城,以马上为国也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太公之后。齐有国氏,世为上卿,宋有国卿。又囯,《正字通》俗国字。囻,同国,民国期间俗字。